文创产品是艺术衍生品的一种,它是利用原生艺术品的符号意义、美学特征、人文精神、文化元素,对于原生艺术品的解读和重构,通过设计者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,将原生艺术品的文化元素与产品本身的创意相结合,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创意产品。在国内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的背景下,在“精英旅游”已经变身为“大众旅游”的潮流下,文创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。
旅游文创产品应该是旅游纪念品的升级换代,如果说旅游纪念品的功能重在“纪念”,那么,旅游文创产品的核心则是“文化”,因此,旅游文创产品代表着一个国家、一个地区、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,它不仅能带给游客无尽的美好回忆和纪念,而且能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撒播到五湖四海的各个角落。
2015年,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出台《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要“加强旅游纪念品在体现民俗、历史、区位等文化内涵方面的创意设计,推动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”,从政策高度重视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。顶层设计的利好,加上各地出台的各类激励旅游文创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,也让国内的旅游文创产业掀起过一阵阵波澜,诸如浙江绍兴兰亭景区的“兰亭的故事”、苏州狮子林景区的“见山”“真趣”等经过“旅游+文创”跨界融合,一经推出后,一度成为游客“争宠”的对象,而苏州博物馆的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、杜甫草堂博物馆的Q版杜甫文具、北京故宫的朝珠耳机等,也在线上线下都受到了公众的追捧。
然而,即便国内旅游文创产业虽不乏像前文陈述的诸多成功案例,但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,放在国际大背景下,我国整个旅游文创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,还有漫长的路要走;一些文创产品千篇一律的现象还在各地存在,创意性、适用性不足,缺乏地域文化特色。就像新闻中的厦门一样,尽管旅游业独树一帜,但文创产业的销售却呈现“几家欢喜几家愁”的局面。这种状况,无非缘于两个方面,一方面是文创产品不接地气,另一方面是特色和创意欠缺,而这其实是国内许多旅游文创产业所必须破解的难题。
旅游文创产业对人才要求较高,从业人员需要对景区地域文化、旅游消费市场、创意呈现等都有较深的认知。文创产品的开发必须组织专业团队,提炼本地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元素,挖掘其历史、科学、文化、艺术价值,讲出其背后的故事,提高文创产品的信息含量和文化遗产的附加值,体现出一地一域旅游文创产品的差异性和独创性。而这些,都需要各地有针对性地吸纳文化创意人才,或借助社会力量进行挖掘,只有通过智力资源的涌入,才能搅动旅游文创产业的一池春水。
同时,旅游文创产品也属于商品,要实现艺术性和实用性有机统一,必须符合现代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,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。因此,开发旅游文创产品更需要考虑各阶层的消费状况,根据市场的需要搭建多元的消费平台,以满足消费者线上线下的购买愿望,并力争让文创产品成为一个“日用品”,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。
(《四川日报》)